心得與部分內容,來自HBR 2011 June. 哈佛商業評論2011六月號。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等人所撰寫的。
在做重大決策之前避免認知誤解/偏誤/誤解(bias)的十二項檢查清單
思考的兩種模式
*Intuitive 直覺思考(對不知道的部分,腦內自動推測補完,依環境不同去推測即有可能產生偏差)
*Reflective 理性思考(邏輯思考)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 主事者的直覺思考可以經由旁人的理性思考來輔佐,但其他人的說法可能會很嚴酷。(忠言逆耳)
組織實施了避免偏見的行動後,平均獲得額外7%的效益。
控制決策品質的十二個檢查清單:
決策者要自己問自己:
- ☐ 1. 提供建議的他人,是否有可能因為他本身的利益,而提供錯誤、偏差的意見? (不可能直接問對方)有些為了更多的經濟、權利、職權等因素。決策者要特別多花一些心力來檢查這點,常常因為這個因素,讓建議產生了過度樂觀的偏差。
- ☐ 2. 提供建議的人,是不是自己愛上了這個建議? 當我們評估某項我們喜歡的事情,常常會降低它的風險及成本,誇大它的效果;而不喜歡的就有相反的結果。可以觀察對方的情緒反應。
- ☐ 3. 提供建議的團隊裡,尋找反對的聲音 有時因為"和諧"的因素,有些反面的意見就沒有說出來(團體思考的缺陷)。複雜的問題,居然沒有反方意見,就是個警訊。長期來說,應該要建立接納"反方意見"的風氣。短期可以個別私下討論來尋求隱藏的意見。
決策者應該要問意見提供者的問題:
- ☐ 4. 判斷建議是否受到過去成功經驗的過度影響,而過度樂觀? 要求提供更客觀,大範圍的比較評估。
- ☐ 5. 可靠的替代方案是否曾經一併考慮? 各種替代方案放在一起,評估比較各自的優缺點。有時會故意把其他不可行的方案放進來評估,來凸顯唯一可行方案,要注意這種投機取巧的情況。
- ☐ 6. 如果在一年之內,要重新在做一次相同的決策,你會想要那些額外的資訊輔助;而現在這些資訊有辦法取得嗎?
- ☐ 7. 知道這些數據的出處嗎? 支持決策的關鍵數據資料,是否有偏差? (如政治立場傾向不同的媒體,做的民調數據就有很大的誤差。)
- ☐ 8. 是否看到了"光環效應" 領導人過去的成功,影響團隊後續的判斷。 (如蘋果電腦的CEO SJ,他做的決定一定是對的嗎?)
- ☐ 9. 建議是否受到過去的判斷影響? (例:過去失敗的PC平板電腦,和後來成功的iPad)
對如何評估提案的問題
- ☐ 10. 對案子過度樂觀 對未來預測過度樂觀,過度自信。或是只侷限依照手上的資料經驗,做出"內部觀點"建議,而沒有做更廣泛的從"外部觀點"來評估。過度樂觀的偏差,不容易修正。導入外部的觀點或競爭是方法之一。
- ☐ 11. 最糟的情況預測,夠糟嗎? (例如: 福島核電廠對災難危機的準備不足) 對事故演習預防,編故事來演練。
- ☐ 12. 建議的團隊是否過度小心? 許多執行者抱怨他們的團隊沒有創造力或不夠積極。 許多人的心態 "避免失敗 > 增加收益",大家都不願意背負失敗的責任。 (風險/報酬 比例的評估) 風氣/制度的建立
常見的情況:
決策與執行的階段如果有重疊,其決定會比較偏向目前已發生的結果。
(如執行到一半的任務,中途Review,就會偏向正在執行的計畫。如買股票被套牢,很多人就不願意停損 XD,這時候放開心中的預設立場,重新評估情勢就很重要)
總結
決策品質控制的真正挑戰,並不在於成本或是時間,而是需要豐富經驗。良好計劃,經得起打擊的管理人。建立開放辯論的文化如此才能興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