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簡體中文字幕影片位置
http://v.163.com/movie/2006/1/1/9/M6HV755O6_M6HV8DF19.html
主講教師:
Tal Ben-Shahar
哈佛線上課程主頁:
http://isites.harvard.edu/icb/icb.do?keyword=k29664&pageid=icb.page129469
## 積極心理學 課程簡介
Tal因為在唸書學習電腦相關科系,總是覺得悶悶不樂,
後來轉向哲學及心理學,自己也漸漸變得比較快樂了。
在以前沒有這樣的課程。
目標: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快樂。
2002第一次開設這門課:
學生只有6個。
第二年:
學生變成300多個。
第三年:
學生變成850人。
人數快速增長原因:學生之間的口碑推廣介紹。
一般此類自我成長的書籍,有些沒有經過嚴謹的實證數據分析,未必如其宣稱的有效。
而相關學術文章又太硬,也很少人去拿來讀。
平均每篇學術期刊的論文只有7個人讀 (讀者還包括作者的父母)。
希望這門課能讓學術與一般大眾之間作一個橋梁,傳達有用的科學、實用的科學。
課後思考、練習
這門課除了介紹各種相關研究,
還要各位思考如何應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實踐練習。
MIT實驗研究 - 休息、練習時間的重要性:
讓老鼠跑完迷宮后,對腦部掃描,發現,真正的學習階段,是在事情發生後,安靜地自己嘗試分辨,什麼才是重要的,什麼舍棄?什麼保留?
不斷反覆跑迷宮的老鼠 v.s. 跑一次後,讓其冷靜、休息的老鼠
跑一次後,讓牠休息的老鼠學習效果較佳。
結論:"腦中重複播放經歷,可能是形成記憶與學習的一種機制。"
所以休息時間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印地安人崇尚“安靜”,可以坐在篝火邊二三個小時不說話,互相看著對方微笑、內省。
而我們的文化,沉默讓人不適,我們總是試圖打破沉默。我們會對缺乏安靜付出代價。
salutogenesis 健康本源學
= saluto 健康 + geneis 起源
傳統病理醫學,研究什麼引起疾病;這樣有盲點。(研究負面)
健康本源學:研究健康的人做了什麼?才會健康?(研究正面)
本課的內容,不止傳授訊息,一般學校主要是在傳遞資訊,
學生的腦子就像是個容器,裝滿了,就畢業了,資訊裝越多越好。
但資訊並不能決定我們的幸福感。
我們的成功、自尊、動機、人際關係的品質,才是決定我們的幸福程度。
快樂由我們的精神狀態決定,而不是社會地位及銀行存款決定。
有人問米開朗基羅,是如何創造出大衛像的?
答:很簡單,我去了一趟採石場,我在一塊大石頭上看到了大衛像,我只要鑿去多餘的石頭,除去不該存在的材料,大衛就出現了。
這門課也是一樣,鑿除多餘石塊,擺脫限制、障礙、對失敗的恐懼。這些東西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但受當下文化影響,現代人大多受其影響。鑿除那些削弱、傷害我們的完美主義。鑿除害怕勝利、對生命中的一些東西感到內疚;這些都會反過來限制我們。或許還要鑿除兩性關係中所帶來的限制。
"Soul grows more by subtraction than by addition"
心靈靠作減法比作加法成長更多。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Tal誤用了?)
改變
研究證實,人的大腦在一生之中,都在不斷改變。
本課程並沒有太多令人驚奇的內容。要靠真正的本質改變,沒有快速見效的方法,豐富的生活,本來一定就是有起伏、喜怒哀樂。
本課很多內容,或許是大家知道的常識。
伏爾泰說過:常識並非那麼平常。
改變習慣,把常識那來實際應用,其實並不容易。
提出問題的重要性:
Peter Drucker曾說:「在管理決策中最常見的錯誤來源,是強調找到正確答案,而非正確問題。」
希望透過本課,可以讓大家對生活中提出更多的問號。
John Carter對哈佛MBA極成功的學生做的縱向長期追蹤研究:
這些學生都極為成功,其中有部分特別成功(收入、影響力、整體生活水準等各方面),對他們作研究,發現他們的特質,並不是智商,也不是家世,
而是下列兩件事情:
1.自信:他們真正相信自己,相信他們自己有能力,有動力。(自我實現的預言)
2. 一直在問問題:問他們的老闆、下屬、朋友、等等身邊的人,一直處於好奇、搜尋的開放心態,想要更瞭解世界,他們是終身學習者,沒有覺得自己已是MBA就不學習了。
對自己更瞭解之後,也會對別人更瞭解。
學習本課程,與其他學科需要不同的努力:
努力把課堂上的知識,在生活之中應用、改變。
Peter Drucker 在週末研討會都會說:
不要在研討會後的週一打電話來說這研討會有多棒,
要打電話來說你開始做不一樣的事情了。
經常用不一樣的方式做事情,需要很大的勇氣。
改變就像是鑿去多餘的石塊。
#2
網易簡體中文字幕影片位置
http://v.163.com/movie/2006/1/D/7/M6HV755O6_M6HV8B8D7.html
書Sonja Lyubomirsky "The How of Happiness"
談到了尋找"適合(fit)"的重要性。找到合適自己的工具、生活等等。
本課所介紹的各種工具,都是有科學根據的。
有的或許適合你,有的或許不適合,
視自己情況調整,把哪些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學術界對於"消極" vs "積極"的研究論文的比例 21:1
哈佛學生有47%曾出現憂鬱障礙,英國學生45%在過去一年也曾出現憂鬱障礙。
這是個世界性的問題。
以往政府機關、心理學家、教育人員都把注意力放在為什麼有些學生會有不好的行為?投注許多資源,但卻效果不佳。
後來轉為關心、研究積極、正面的方向"為什麼有些學生表現良好?"
才開始有顯著的進展。發現了"適應力(resilience)"的重要性。
適應力 resilience:
定義 - 一種現象,特徵是積極適應的模式,即使是面對非常不利或危險的環境,這些人最後還是成功了。
這些是通過縱向(longitudinal studies)研究得出的結論。這些孩子,在數十年後,都仍具有適應力。
原先他們以為這些孩子是萬中選一,很優秀的,這些特質是無法被學習模仿的。但後來發現,這些孩子都很普通,但是卻成就非凡。
他們的特質是樂觀,但不是那種不切實際的盲目樂觀,而是相信,事情會被圓滿的解決。
做事情都有信心 (faith) 與 義意感 (sense of meaning)
專注長處(不是忽略缺點),找到自己真正適合擅長的。
Martin Seligman, Karen Reivich定義的
樂觀主義(optimism)
好吧,這次雖然可能不能成功,但它以後會成功的。
我從剛發生的事裡,學到了東西。
注意力的實驗:
問對的問題:
30秒鐘內,數出下圖中有幾個集合圖形?
把上圖關掉後,
另外問了全班學生600~700人,有沒有人看到時鐘上是幾點?
只有5個人看到。
那麼有幾個能算出巴士上有幾個小孩?
可能有許多人會問:哪來的巴士?哪來的小孩?
700個學生,大概只有11個多的人能回答出巴士上有幾個小孩。
先前問的問題,讓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算出畫面上到底有幾個小孩。
專注是一件好事,但如隨時一直都在專注於事物上,這樣就不是好事,
因為這樣所有的東西都變成雜訊,都會讓我們分心。
因為我先前的提問,這個問題,
創造出的另一個實境(reality),
這問題讓許多人進入了只有幾何圖型的實境裡,看不到公車上的小孩。
相同的注意力問題:
許多夫婦,在過了蜜月期後,最常出現的問題是:
發生了什麼問題?怎麼樣改善關係?伴侶有什麼缺點。
似乎在他們的關係之中,都沒有好事了。
這就像是在圖裡,雖然在你眼前,卻看不見巴士上的小孩一樣。
全世界的人都會這樣問:
我的弱點是什麼? 我要改善什麼?
遺忘了:我的長處是什麼?我適合做什麼?
只問自己缺點,就產生了自己只有缺點的錯覺現實感,
而忽略了真正自己所具有的優點:長處、積極、熱情。
就像是看不到公車上的小孩一樣。
只看得見自己缺點的人,這樣的人會有自信、快樂、自尊嗎?
為什麼這麼多婚姻關係會破裂?
如果我們不問積極的問題? 那美好部分的現實就不見了。
問題創造了現實。Question create reality.
問題決定了我們去追求的東西、走的路、過的生活。
(如上例之中,問幾何圖型,就只看到幾何圖型)
欣賞好的事物是很重要的:
Appreciate
字義: 1.感謝 2.昇值
好的東西並不是理所當然,當我們表示感激時,好的東西也就昇值了。
反義字:depreciate 貶值。
教師 Marva Collins (兩度推辭當教育部長)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va_Collins
對問題學生不斷重複的說:相信自己、重視自己的優點,停止抱怨別人。
並用各種方式強化上面的信念,積極欣賞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優點。
她並不是讓學生自我感覺良好,她其實很嚴厲。
結果出現了驚人的成果,問題學生都順利畢業,沒有淪落街頭幫派。
停止抱怨別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幸福負責,
不要期待有人會來幫助你。
沒有人會來。(No one is coming)
#3
網易簡體中文字幕影片位置
http://v.163.com/movie/2006/1/6/P/M6HV755O6_M6HV8FJ6P.html
從詢問:為什麼這麼多人失敗了? (負向問題)
改成詢問:成功的人為什麼成功了? (正向問題)
Marva Collins 讓落後的學生,從消極的受害者,變成積極的人。
如何潛發這些落後學生,沒被其他教師所看到的潛能。
擺脫消極,脫離負向的狀態,不保證我們會變成正向的狀態。
以疾病模型來看世界:
健康指數:0是最佳將態,擺脫負的方向,不要受傷就好。
生病的話,只要把疾病治好就回復健康了。
以健康模型來看的話:
健康指數若只是0,這樣是不夠的,我們要超越0的程度,變成正的數字,讓我們快樂起來。
生病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不夠健康,不夠積極追求有義意的人生目的。
梭羅認為大多數人都活在沈默的壓抑中。
Pink Floyd: "People are comfortably numb."
平克·佛洛伊德: 人們舒服地失去知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QWszrZHBPI
幸福並不會自動出現,並不是沒有痛苦就能感到幸福。
蓋洛普作了一項全球調查:
全世界大多數的人都認為:若要成功,注意自己的缺點比優點更重要。
這是個錯誤的想法。
個人活動的積極程度:
舒適區 (0的程度) -> 伸展區 -> 恐慌區
適度把自己放在伸展區去擴展自己。
Abraham Maslow 定義的神經官能症 (neurosis)
神經官能症 - 神經官能症是一個人做不到他應該能做、能說的事情。生物學上來說,如果一個人在無阻疑的環境中,成長發展,他會失去個人潛力,他的世界會愈來愈狹窄,而意識、能力都會受到壓抑。
(Neurosis is a falling short of what one could have been and even one could say, of what one should have been.
Biologically speaking that is, if one had grown and developed in an unimpeded way. Human and personal possibilities have been lost. The world has been narrowed and so has consciousness, capacities have been inhibited.)
亦即:我們生病因為我們不夠努力,沒做到自我實現,沒做到我們該做的,我們削弱自身力量,因此才會生病。
Abraham Maslow將此稱為:個人成長的失敗 (a failure of personal growth)。
積極心理學就是要我們培養個人成長、在積極性上做努力。
過去的疾病模型沒有辦法預防各種心理疾病,而積極的培養各種正面能力可以預防。
積極培養正面能力 - 培養心理免疫系統。
雖然不保證不會生病,但較不會生病,也康復的較快。
很棒的整理:)))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