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s Blog

Design Life Style

2012年1月15日

哈佛幸福課 #3~#5 幸福課的五個基礎 積極心理學 Harvard Positive Psychology

#3 
網易簡體中文字幕影片位置
http://v.163.com/movie/2006/1/6/P/M6HV755O6_M6HV8FJ6P.html


##本課的5個前題
1. 橋樑 - 連接學術界及社會之間知識交流。
2. 改變 - 技巧、方法、工具。
3. 內心 - 變快樂的主要因素在於我們如何看待世界。
4. 人性 - 是要遵循人類的天性,還是人性可以被完善? -接受自己的缺點
5. 追求快樂,在人生中是第一順位嗎?還是有其他更高的應該先去追求?

@ 1. 橋樑
統計美國人是最慷慨的人,捐很多錢,及平均每週做4小時的志願工作。
許多人卻感到能改變世界的能力變弱了。
想要做好事情,卻有時候帶來更多傷害。

讓學術研究出的結果,讓大家在努力讓世界變更好的工作時,
使用正確的方法及技巧。

如:
只是一昧地隨便誇讚小孩,對小孩來說,其實帶來的傷害大於幫助。
犯人在獄中練習瑜伽、冥想,可以減少他們再進監獄的機率。
一些錯誤的迷思,反而產生更不會的結果。

有些人會忽視研究所得的壞結果,就像是:
航空工程師,討厭地吸引力,就忽略它,結果製造出不能飛的飛機。
思考面對現實,這是必須的。

@ 2. 改變
Lykken, Tellegen做的試驗:找到同卵雙胞胎,在出生後即分開,看他們在日後表現是否相似,研究基因的影響力。
結果許多這樣的雙胞胎是很相似的,即使是在不同的環境成長。
結論是:人受到基因影響是很大的,想要變得更快樂是不可能的。

Tal: 其實改變是可能的,
史丹佛大學Albert Bandura教授研究結果,
人常因為聽到一句話,或遇到了某種特別的經歷,
就影響改變了一生。
那些雙胞胎的“平均值“是接近的,但是還是有許多例外的情況。
應該要研究那些例外的、統計分佈在尖端例子。

Tal: 我自己天生就是比較容易焦慮、不快樂的人。但是我在念大學時,提出對快樂的質疑,就改變了自己,開始變得越來越快樂。

後來Lykken等人作出聲明:快樂程度是可以改變的,他們之前的研究結論是錯的。

研究就要找最極端的個體來研究。找到能改變的人來,研究他是如何達成的。這樣“平均值”的普通人也可以受益。
如:研究冥想,就要去西藏找那些長期冥想的人,發現冥想的各種好處,最後發現,每個人只要每天冥想20分鐘就可以得到明顯的益處。

試驗:Cambridge - Somerville Youth Study Psychology
對250名邊緣兒童,5年內無限制給予各種優秀的學術、心理治療等等的協助。
另外觀察250相同的兒童,沒有給予任何幫助,做為對照組。

長期觀察40年後,發現:
兩組的犯罪率相同,健康程度相同,
但酗酒率、工作地位程度(成為白領)出現差異,
沒有提供援助的那一組,酗酒人數較少,工作表現較好。

這個豪華的計劃失敗了,但是 Marva Collins 卻成功了。
把有用的學術研究結果推廣讓大家知道。
有用的知識、快樂笑容擴散
指數擴散 - 一傳十,十傳百
1,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1024...

#4
網易簡體中文字幕影片位置
http://v.163.com/movie/2006/1/3/T/M6HV755O6_M6HV8QB3T.html

@ 3. 內心
許多研究結果表示:利用外在因素來改變長期快樂程度,是很困難的。
Well-being - 許多研究是用這個字。

研究內心的工具:
問卷 vs fMRI & EEG(功能核磁造影&腦波圖)

對準備要接受終身職位審核的教授,作的調查研究:
問他們:如果得到了終身職位,你推測會有多麼快樂?
回答:開心極了!夢想成真!我接下來的下半輩子都會很快樂。可以專心做研究,不用和別人競爭了。
審核結果出來後,立即去詢問通過審核的人,真的覺得下半輩子都會很快樂。

三個月、六個月後後再去訪問他們:
這些人又都回到了原來自己的幸福水準,
事件前,原來快樂的人,六個月後回到原來的快樂程度;
事件前,原來不快樂的人,六個月後還是不快樂。

對於未能順利取得終身職位的人,也是相似的情形,
雖然知道結果很難過,最後還是回到原來的快樂的水準。

針對中彩卷的人、遇到嚴重意外的人,
調查結果,平均說來,也是長期後又回復到原來的幸福水準。

財富 - 滿足了基本需求後,再增加的財富,對幸福影響程度就很小了。
我們比上一輩、上上輩的人,都更富有;但卻更不快樂了。

求學、考進好的學校、畢業找個好工作、爬上好職位、累積一堆退休金退休。
上面每個步驟,都以為進入下一階段就天下太平了...

外在能影響快樂的,只有民主或壓迫對人民的影響。

降低期望就能快樂嗎?
短期會快樂一些,但長期行不通,後面會再談這方面。

期望外在的改變會讓人快樂,這樣是行不通的。
正確的應該是期望、相信內在的改變。

對幸福這件事的準備程度,及幸福的潛力、可能性,
是由我們的心境決定的,不是地位、銀行帳戶決定的。

改變我們對世界發生種種事件的解釋、心境。

@4. 人性

Thomas Sowell 關於政治的書:
A Conflict of Visions: Ideological Origins of Political Struggles

http://en.wikipedia.org/wiki/A_Conflict_of_Visions
他認為人們常在許多層面上會有不同的意見,是因為基本的見解(vision)不同,認為這世界的運作方式不一樣。

人分成兩大陣營:
(Unconstrained Vision vs Constrained Vision)

I. 認為人性是有侷限性的,無法改變,要設立各種機制來引導人性缺陷的部分。在政治上大多是偏向資本主義的,如凱因斯的"看不見的手"把缺陷的部分,導向好的。

II.另一組認為人性不受侷限,人可以改善,只是取決於自己要不要去做它,改變自己,所有機關、人員等,其功能就是要去完善它。在這個立場的人,常傾向烏托邦主義或共產主義。

兩種因為不同的觀念,而用不同的手段去達成其目地。

這門課的觀點,認為人性是受約束的,有無法改變的缺陷。
人們有欲望,這是自然演化出來的,在有生之年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理解它、應用、引導自己的人性。

學過了幸福課就再也不會難過、不快樂了嗎?
只有兩種人不會體會到痛苦的情緒:
經神病人和死人。若還能感受到痛苦,是個好消息,表示你不是這兩種人。

Permission to be human 准許自己有人的情緒
然而現在的文化,卻鼓勵隱藏、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我們為這種"無能"付出很大的代價。人生本來就是有起伏、喜怒哀樂。
常常覺得別人在盯著自己看(其實別人也沒那麼仔細在看你),就壓抑不讓自己有情緒。最後付出的代價:能量、幸福感、快樂感、創造力、長期的成就等等。

生活中需要有個地方,在那裡可以permission to be human,
無條件接受自己的地方,
如與親近的朋友在一起,
最重要的是面對自己時,寫日記時,
准許自己哭泣、快樂。

醫生給初為人父母時的Tal夫婦的最佳育兒建議:
在接下來個數個月裡,你們將體會到每一種情緒都被推到極端,那是正常的,我們都體會過。

Permission to be human
Daniel Wegner 研究 Ironic processing (反語處理)
當我們壓抑一種自然現象時,那種現象只會增強。
例如:命令大家,在接下來10秒裡,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
結果反而腦中都一直出現它。
壓抑自己不要難過、不要緊張等,結果反而更糟。

拒絕本性,導致表現變差。
就像是拒絕接受地吸引力一樣,認為自己出門上課可以飄著去,是行不通的。
但我們應用地吸引力來設計遊戲,如球類等等。

人性中會遇到痛苦的情緒,就如同萬有引力一般,是不能忽略的。
但也不是委曲自己去接受,而是主動積極地接受。

心理學的abc其中的C就是認知。
A - Affect, emotion 情緒
B - Behavior 行為 行動
C - Cognition 認知 思維


其實這門課應該叫做“現實心理學“,認清真正現實的狀態。
不是只注意積極面,也要認同痛苦面。
認知、接受它,就能更快從痛苦裡走出來。

詩,它包含了主動接受的義意。
" 主啊,請賜我安詳,接納我不能改變的事物,
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東西,
並賜我智慧去明白這兩者的差別。"

幸運地,這智慧是可以從學習中取得。

[課堂集體冥想]

准許自己有人性,是心理及身體上的重要支柱。
每天提醒自己一兩次,並也准許別人這麼做。
你們值得的。

#5
網易簡體中文字幕影片位置
http://v.163.com/movie/2006/1/1/Q/M6HV755O6_M6HV8SQ1Q.html[00:00:00~00:21:00 都是外來的公告,與課程無關]

@5. 追求快樂 - 追求快樂是最優先的嗎?

許多哲學家對說過:
亞理士多德:快樂是人生的義意和目的,人類存在的最終目標。
William James: 人類生命中最主要的擔憂是什麼?其中的一個答案應該是:快樂。如何得到,如何保持,如何重獲快樂,是多數人做所有事情的秘密動機,是他們願意忍受一切的目的。
達賴喇嘛:不論一個人是否相信宗教,或信仰哪種宗教,我們生命的最終目標是快樂,我們生命的主要活動是尋找快樂。

但是如果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快樂呢?
快樂本身就是好的,無需辯解。

Barbara Fredrickson的研究:
快樂有助於我們建立能力、人際關係。

我們應該努力培育積極情緒,在自己身上和周圍人身上,不能只將它們作為終極狀態,還要將其作為手段實現心理成長,改善心理和身體的健康,我稱其為積極情緒的擴建理論。因為積極情緒似乎能擴展人們的瞬間想法和動作指令庫並建立持久的個人資源。通過體驗積極情緒,人們實現改變,變得更有創造力,更博學,適應性更強,更易融入社會,獲得更健康的人格。 --Barbara Fredrickson


人在經歷負面情緒時,心的視野變得狹小,只專注在某件事情上。
悲傷 -> 只專注在導致悲傷的事件上 -> 更悲傷 (無限惡性循環)。

反過來,快樂可以帶來拓展、建立 (broaden and build),產生良性循環,或是打破上面的惡性循環。

三組醫生要思考解決病患的問題
1. 控制組,只要解決病患的問題。
2. 聽嚴肅的演說,並解決病患的問題。
3. 給予糖果,並解決病患的問題。
結果第三組得到更好、更有創意的答案。

No pain, no gain 的迷思,不一定要痛苦,才能有所得。
如果能建立快樂的情緒,在各方面都能做的更好。

追求自己的快樂,是自私的嗎?是不道德的嗎?
自私 =/= 不道德
人本來就有自私的心,但是並不一定會不道德,這兩者不能畫上等號。

快樂不是零合遊戲,我快樂並不是從別人那邊奪取來的。
我快樂可以也替別人帶來快樂,整體快樂增加了,而也能對其他人更寬容、親切。

甘地的故事:
有一位女人帶著兒子,從很遠的地方來拜託甘地,說她兒子吃太愛吃糖,甘地是他的偶像。拜託甘地勸他吃少一點糖。結果甘地請這位婦人下個月再來。
下個月,這個婦人依約出現,甘地也和小孩說了。
婦人不解為何要隔一個月才說。甘地回答,因為上個月我也愛吃糖。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Gandhi
”成為你在世界上想要看到的那個改變“ --甘地。

作了一個小試驗,請大家跟著做:
手做一個圓形,說:請把這個圓形放在臉頰上。但是示範卻是放在下巴。
結果大家都跟著放在下巴。
-> 人都是看著別人怎麼做,而不是聽你說怎麼做。身教的重要性。

傳播快樂的最佳方法,就是讓自己先變快樂。


以上就是幸福課的五個前提,也是幸福課的基礎。

相關連結:


1 則留言:

返回Z's Blog首頁